这本书写于上世纪 70 年代,书中提到的『设计』概念主要为工业设计。书中的观点即使从现在来看,仍非常有启发意义。

1. 反对专业化

设计应该是跨学科的,综合的。设计专业划分过于细化,比如工业设计、平面设计、室内设计、装饰设计、建筑设计等,每一个细分专业都会衍生出一套专门的术语让门外人望而生却,但很多设计理念其实在各个细分专业都是通用的。

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学、生态学、动物行为学等知识,一个理想的设计团队应该有各种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,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纯粹是为了某种美感,而是考虑到真实世界中种种的限制。

2. 摆脱利润体制

利润体制对这个世界毒害已久,厂商们教育消费者喜新厌旧,用完即扔。唯有如此的消费文化,厂商们才能长久地大规模生产商品。尤其是快消、食品等行业,随着通货膨胀、员工成本的上升、门店租金的上升,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自己的利润,缩小产品尺寸、更改产品配料(经常是以次充好)、升级包装等,让消费者持续为其买单。

设计师不太关心这个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,其产品材料是否会污染环境,毕竟经济是第一位的。他们有时候甚至为人为制造的『欲求』设计而不是真实的需求,如下图:

以外卖 O2O 行业为例,没有一个 APP 在下单页面提供不要筷子的选项,有些人宅在家里点外卖,用家里的筷子就好了。虽然可以在『备注』里填写注明,但人总是懒惰的,白送的筷子干嘛不要。

假如有这功能的话,想必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木材消耗,但这无关外卖公司的利润,毕竟这个外部性是整个社会来承担的。

3.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

大部分的设计师都被商业公司豢养着,他们坐在办公室里,设计出的产品只被某些细分人群使用,大公司总是有很多产品线,有些甚至还没推向市场就已经毙掉。而第三世界的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工具或设备,还有被忽略的残障人士,他们更需要设计的力量,作者倡导设计师应该抽出十分之一的时间为这些人群设计,改善他们的生活 。

作者在最后一章留下了对设计思考的终极问题:

对于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来说,什么是理想的状态?
什么是全球生态和行为系统的参数?
我的资源限度是什么?
人类的局限是什么?
还有最后一点 ,我们不知道什么?

设计师们是应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了。